重离子适应症——骨肉瘤

  发生于骨骼上的恶性肿瘤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于肺、乳房、前列腺等骨骼以外的组织上的肿瘤转移而产生的,另一类是骨骼本身发生的恶性肿瘤。为区分于发生于皮肤、器官、消化管等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细胞上(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癌瘤),这种发生于骨骼的恶性肿瘤一般称之为肉瘤。

  骨肉瘤是骨骼本身发生的大型肿瘤中最多的一类,患病率占恶性肿瘤全体的0.2%,在每100万人口中,每年约有4~5人患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但是,骨肉瘤在小儿恶性肿瘤中约占5%,发病年龄多见于十几岁,其次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男性患者稍多。多发部位为四肢,而年轻患者中的80%是发生于膝关节附近部位。因此,首先我们就以多发于四肢部位的骨肉瘤为中心,对其临床影像及治疗进行介绍。

  关于初期症状,比较常见的是患病部位的肿涨和疼痛(运动和静止时),有时也能通过行走异常或骨折而得以发觉。从单纯X光照片来看,特征所见为侵蚀状的骨骼破坏影像和骨膜反应等。进一步可通过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成像),骨闪烁显像等影像学诊断,对病灶的进展范围和有无转移进行诊察。在血液检查中,可见ALP(碱性磷酸酶,一种骨酶)值的上升。通过活检(实际采集肿瘤的一部分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进行最终的组织学诊断。在决定治疗方法时,要考虑到患者的情况,肿瘤的进展范围和有无转移,组织学上的恶性程度等。

  针对发生于四肢部位的骨肉瘤的治疗成果,近年来有了令人瞩目的提升。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5年生存率,由于手术后才发觉的肺转移,仅止于10-20%之间,而最近已经提高到了50-80%。其原因在于诊断技术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强效化学疗法的引进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肺转移。多家医疗设施共同进行的长时间临床试验的结果,证明了多种药剂并用的化学疗法的有效性。目前,普遍的治疗流程为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化疗采用多剂并用(大量氨甲蝶呤、阿霉素、顺氯氨铂、异环磷酰胺等)的方式,每三至四周进行一次给药,在手术前进行若干次,在术后的半年至1年期间持续进行。关于手术:在以往普遍实施患肢切除,因此术后必须安装义肢,但由于强效术前化疗的引入,从80年代以后开始实施保肢手术(广泛切除肿瘤部分,植入同种异体骨骼、人工骨骼或关节,保留患肢的做法),到目前为止这种方法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传统的放射线治疗(X光等)对骨肉瘤很难产生效果。

  发病时,有10%-20%的病例确认已经发生转移,其中绝大部分是肺转移,在发展期间发生的转移也几乎是肺转移。但与其他恶性肿瘤不同的是,即使骨肿瘤发生肺转移,如果在化疗后积极的实施切除,得以长期生存的患者也正在增加。

  接下来对发生于躯干部位(脊椎和盆腔骨)的骨肉瘤进行说明。发生于躯干部位的骨肉瘤是极为罕见的,其发病率在骨肉瘤中仅占百分之几。由于发病率很低,因此与发生于四肢部位的骨肉瘤相比,系统性的疗法研究报告并不多。碍于发病部位而无法实施手术的病例也很多,即使可以实施手术,如果患病部位是盆腔,长时间的大型手术常为患者带来生命危险,根据欧美多家医疗设施的共同研究报告,能够实施广范围或肿瘤边缘切除(摘除肿瘤)的病例,其5年生存率约为40%,而手术未能完全摘除或无法实施手术的病例中,几乎没有能够生存5年的患者。而且能够切除肿瘤的病例的数量仅相当于不能切除病例数量的三分之一,可以说躯干部位的骨肉瘤是目前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

  临床试验成果

  放医研针对这类无法实施手术的躯干部位的骨肿瘤,从1996年开始利用重粒子束治疗(碳离子束)实施临床试验,至今为止已治疗了大约30名患者。在重粒子束治疗中,可以利用其物理学特性使剂量集中于病灶部位,从而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当病灶位于脊椎或盆腔时,由于可以减少对脊髓或肠道的剂量,因此可以比通常的放射治疗更安全的向病灶部位施加大剂量。另外,对于对传统放疗有抵抗性的骨肉瘤的肿瘤组织,重粒子束的生物学特性也显示出了优异的抗肿瘤效果。目前的治疗成绩是:5年局部控制率为70%,5年生存率为40%,与手术切除的疗效大致相同或更好。考虑到这些病例均是无法实施手术的病例,因此可以认为获得了极为良好的治疗成绩。

  每次的治疗患者只需几十分钟内保持同一姿势,几乎没有任何痛苦,治疗后,多数患者也可以维持与治疗前相同甚至更好的生活质量。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第Ⅱ期试验,以每周4次,共计16次,单次剂量4.4GyE,总计70.4GyE的大剂量照射病灶部位,并且正在申请高度先进医疗的许可。可以这样说,针对无法实施手术的骨肉瘤,重粒子束治疗将会逐渐成为疗法上的一种新选择。

  

重离子

 

  *上述内容引自日本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相关资料

上一篇:重离子治疗无法切除的脊椎处骨肉瘤
下一篇:没有了